Content

生態


生態環境與生態建設



地球之肺: 森林

主講:李俊清

本課程主要介紹了什麼是森林,我國森林的分佈和特點,森林與人類起源的關係,森林的生態功能,森林的演替規律,繽紛的森林生物,森林的食物鏈和食物網,森林的問題及保護辦法、森林的恢復及重建、森林經營等內容。希望本課程能夠幫助關注森林的人們更加深刻地瞭解和認識森林。同時,也希望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人們可以更加有意識地保護森林,科學經營,促進森林的正向演替、恢復和重建。

李俊清,北京林業大學林學院教授,兼任國務院生物物種種質資源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級生態功能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理事,兼任國家林業局自然保護區研究中心總工程師,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名師獎。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球之心: 海洋

主講:方念喬

海洋之所以會被比喻為地球之心,那是因為它在地球上起到了一個“泵”的作用,把地球的血液——水,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各個地方。本講主要從藍色的生命世界,盛水的盆子,洋殼的生成與消亡,海洋地質探秘,血脈賁張——海水的運動,洋流,海洋的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海上絲綢之路,走向深藍十個方面介紹海洋的基本概況和特點,為公眾認識海洋,瞭解我國海洋現狀提供了有效途徑。

方念喬,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海洋地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海洋地質學和大地構造學。著有《印尼多島海沉積記錄基本特徵與雲南古特提斯研究》。


10 DVDs (Mandarin) / 2017 / 2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工業園區生態化發展與生態文明

主講:陳呂軍

該課程從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內涵與實質、必要性與緊迫性、國內外發展現狀和研究方法這五個方面,從實踐和理論兩大維度,全面闡釋如何在工業領域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陳呂軍,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從事水處理與水回用技術研究、生態工業園區設計和規劃、工業園區迴圈經濟與清潔生產技術研究。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4項。


2 DVDs (Mandarin) / 2017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環境史與生態文明

主講:梅雪芹

本課程從環境史的角度著眼於全球,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環境史進行考察,不斷檢討人與自然的關係,激發人們對生態文明的思考,以史明鑒。

梅雪芹,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副會長、英國史研究會和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理事。多年來一直從事世界近現代史、英國近現代史和環境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承擔“科技、經濟發展與環境問題的歷史考察”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專案。代表著作有《環境史研究敘論》《環境史學與環境問題》《人類社會環境問題與環境保護》等。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建築節能與生態文明

主講:江億

本課程通過對全球以及中國建築領域用能狀況的分析,提出建築節能的核心問題,並從南方建築圍護結構、長江流域的採暖等方面詳細講解實現中國建築節能的典型技術。

江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的宣導者之一,系統地參與了該學科基礎理論、基礎方法的建立和發展,完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研究並接主持了上百項工程項目,旨在節省能源,保護環境,為人類創造適宜的室內物理環境。出版的學術論著包括《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系列,《中國建築節能理念思辨》等。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綠色製造與生態文明建設

主講:向東

本課程通過對製造與製造業的內涵及重要性的闡釋,介紹中國製造業的發展現狀,側重揭示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從而引發對實施清潔生產、綠色設計等方面的必要性及發展前景的深入思考。

向東,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副研究員,中國綠色製造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主要從事機電產品綠色設計、綠色製造、資源化技術與裝備等領域的研究。參編專著與教材包括《清潔化生產原理與方法》、《產品綠色化工程概論》、《家電產業與迴圈經濟》等。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煤炭清潔高效低碳發展之路

主講:倪維鬥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將煤炭作為主要能源,在新興的替代能源沒有大規模崛起的情況下,中國工程院的倪維鬥院士將結合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徑,緩解能源總量要求,徹底解決燃煤污染問題,實現綠色經濟。

倪維鬥,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熱能工程系教授,北京市科協副主席。在建立大型火電機組性能與振動過程線上監測、診斷系統中做出了重要創新性成果;共發表論文二百餘篇,著作五部。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生態倫理、生態哲學與生態文明

主講:盧風

生態文明”並非空洞的理念,本課程以生態危機中人與自然的關係為切入點,從倫理學和哲學的層次對生態文明理念進行詳盡的闡釋和考察,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理論借鑒。

盧風,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倫理學、現代西方價觀、科技哲學。 已出版的著作有《應用倫理學與當代生活》《啟蒙之後—近現代西方人價值追求的得與失》《享樂與生存—現代人的生活方式與環境保護》等。


2 DVDs (Mandarin) / 2017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生態文明的工程科學基礎

主講:金湧

本課從迴圈經濟、低碳經濟和創新經濟等領域探討生態文明建設的工程科學原理及實施的主要途徑。

金湧,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流態化技術及迴圈經濟理論的研究工作,發明的湍動流化床新型複合內構件,為我國化工領域中流態化技術的發展及迴圈經濟理論的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資源·能源·環境·社會》《低碳經濟的工程科學原理》等。


6 DVDs (Mandarin) / 2017 / 1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主講:錢易

本課程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由來和意義、生態文明的誕生與實質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等幾方面,對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議題進行深入探討與剖析。

錢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水污染的預防與治理,在工業廢水處理與城市廢水淨化等領域取得了令國際環境工程界矚目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城市可持續發展與水污染防治對策》《工業性環境污染的防治》《環境工程手冊:水污染防治卷》等。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推動能源革命 建設生態文明

主講:何建坤

本課程從全球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大格局角度,分析推動能源消費革命的必要性,制定合理的目標,並提出實現該目標所必須的戰略部署和制度保障。

何建坤,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院教授,清華大學低碳經濟研究院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能源系統分析與能源模型、氣候變化應對戰略、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等。發表有《實用線性規劃方法及其支援系統》等代表性著作及200多篇學術論文。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消費領域的生態文明建設

主講:江億

人類的能源消費主要有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兩大方面,未來在消費領域能否實現節能將是人類能否實現低碳節能的關鍵。

江億,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人工環境工程學科的宣導者之一,系統地參與了該學科基礎理論、基礎方法的建立和發展,完成了多項核心技術研究並接主持了上百項工程項目,旨在節省能源,保護環境,為人類創造適宜的室內物理環境。出版的學術論著包括《中國建築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系列,《中國建築節能理念思辨》等。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文明五十講 - 藝術設計與生態文明

主講:周浩明

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剖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將聚焦點放在“生態設計”上,從原則、途徑和技術等方面,通過具體實例,揭示出如何從生態設計中達成低碳減排的效果,折射出生態設計的無窮魅力,並為“美麗中國”的實現搭建有效通途。

周浩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可持續設計研究所所長。目前致力於“可持續設計”的實踐與理論研究。著有《生態建築——面向未來的建築》、《可持續室內環境設計理論》、《生態建築學》、《可持續的室內設計》等。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震、海嘯和火山的力學成因

主講:邱棣華

本課程從地球結構以及板塊漂移學說講起,重點從力學的角度分析了地震、火山以及海嘯形成的原因。圍繞這一成因,講述了地震、海嘯和火山對人類造成的破壞,以及如何應對等相關知識,並呼籲公眾珍惜地球,愛護大自然。

邱棣華,北京工業大學教授,從事材料力學、工程力學、斷裂力學無損檢測技術和實驗結果與誤差分析的教學工作。曾獲得市級、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4項,發表教學論文20餘篇,編寫教材6本(正式出版3本)並獲先進教師稱號。參加和主持科研課題20余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


2 DVDs (Mandarin) / 2016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橫豎看世界

主講:郝曉光

本講座中,郝曉光研究員重點介紹了新編世界地圖的概念及特點,結合中心論、地圓說、渾天說等學說的演變過程講述了世界地圖的發展歷史與沿革,並且以東、西、南、北四種視角,從經度、緯度兩種方向,將世界地理和中國與世界的地理關係完整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郝曉光,中科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開創性地提出緯線世界地圖概念,主編繪製了《系列世界地圖》,首次以豎版地勢圖的形式出版,顛覆了人們對地圖認知上慣有的橫向思維模式。


2 DVDs (Mandarin) / 2016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探秘

主講:鄭度

鄭度院士在本課程中展示了多年來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的成果,論述了青藏高原自然特徵與自然地帶,主要內容涉及高原岩石圈結構和形成演化,高原隆起過程與環境變遷,生物區系與人類對高原的適應,高原自然環境及其地域分異以及資源、災害與高原區域發展等。

鄭度,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地理學家,我國自然地理學的主要學科帶頭人之一,長期從事自然地理的綜合研究。曾主持或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重大專案、國家攀登計畫專案等研究任務,特別是有關高原與山地的地理研究工作,對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及其地域分異與格局研究在理論與方法上均有創新。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項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環境資源效應”(1998-2003)的首席科學家。他作為主要研究者的“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項目於1987年獲第三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4 DVDs (Mandarin) / 2016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水利科技前沿與水安全

主講:王浩、楊大文、張楚漢、張建雲、胡春宏、張長寬、俞錫平、許唯臨、金峰、馬吉明

該系列系統講述了我國水利科技前沿與水安全領域目前的發展概況,從我國防洪情勢分析與城市洪澇問題、高壩洩洪安全與工程災害防治、全球氣候變化下的水文水資源預測與適應等多方面進行深入探討,重點強調了其多學科交叉發展的特殊性,並且援引大量案例展示了我國在水利科技前沿與水安全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果,指出其對於科學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擔任國家973專案首席科學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基金專案帶頭人,在流域水迴圈的基礎認知模式與類比技術、水資源評價與配置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型突破。出版專著20餘部,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6項。

楊大文,清華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迴圈過程中的陸-氣耦合、生態-水文耦合機理,分散式水文模型方法、水文預報與水資源評估等。共發表學術論文150餘篇,其中SCI檢索論文70餘篇。

張楚漢,中國科學院院士,水利水電工程專家。長期從事水利水電高壩工程實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高壩—地基—庫水系統非線性動力損傷開裂分析模型和高壩動靜力超載破壞的非連續全過程模擬分析模型。參與或主持了南水北調、北川地震遺址保護等專案。先後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張建雲,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防汛抗旱、氣候變化和水利資訊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研究並主持開發了“全國洪水預報系統”、“國家防汛會商系統”、“防汛抗旱水文氣象綜合資訊系統”等一系列系統,為國家防洪抗旱調度決策和指揮提供技術支撐。在洪水預報理論研究及應用、設計暴雨和設計洪水應用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胡春巨集,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泥沙運動力學、河床演變與河道整治等領域的理論與應用研究。主持與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研專案80余項,建立了江河水沙調控與泥沙優化配置理論與模型,有效解決了黃河口流路穩定與治理、黃河下游萎縮性河道治理與塑造中水河槽等江河治理中的工程技術難題。發表論文260餘篇,出版專著10部。

張長寬,河海大學教授。主要從事河口海岸災害及防災減災、海岸帶資源開發與保護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主持編制了《江蘇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和《江蘇入海河道河口治導線規劃》,負責完成了江蘇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和江蘇條子泥匡圍一期重大工程論證,為實施江蘇沿海開發國家戰略提供了技術支撐。

俞錫平,清華大學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人事部百千萬人才計畫國家級人選。主要研究方向為,海岸水動力學,海岸泥沙運動學,海岸災害及防災減災。海岸工程若干基礎問題研究的成果獲200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許唯臨,四川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高壩水力學科研和教學工作。先後主持國家973課題、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以及國家重大工程科研專案等各類科研項目數十項。成果應用於溪洛渡、瀑布溝、向家壩等高壩水利水電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100餘篇,其中SCI收錄40餘篇。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20余項。

金峰,清華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高壩靜動力分析與堆石混凝土技術,主持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專案。承擔了我國重大水電工程,如小灣、二灘、洛溪渡、龍灘、魯地拉等眾多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諮詢和科研專案,已發表學術論文28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十余項。2012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馬吉明,清華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水利水電方面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力發電及其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調節補償、水電的可持續發展及相關問題、工程流體力學及應用。主持過多項諸如三峽水電站、南水北調等多項國家重點水利水電工程的科學研究工作。獲得部委級獎勵6次,主編與參編專業性書籍5部。


10 DVDs (Mandarin) / 2016 / 2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藻類能源支撐未來城市

主講:傅鵬程

本課程從藻的生命演化說起,進而介紹了幾種主要的藻類的分類與開發優勢;重點講解了利用微藻生產生物柴油的過程;同時,也談到了將藻類當做生物能源的發展前景以及需要解決的一些現實問題。

傅鵬程,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北京化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藻類生物能源與合成生物學實驗室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能源、藻類生物技術、海洋生物共生現象及應用等。


4 DVDs (Mandarin) / 2016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中國水安全體系建設之路

主講:王浩

全面介紹了中國水資源概況,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環境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退化,極端和突發事件頻繁。針對這些水問題,該選題詳細分析了導致水問題的原因,以及科學應對的策略和技術支撐,並指出我國水資源科學技術要面向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需求,著力構建流域“自然-社會”二元水迴圈模擬與調控的科學技術體系。

王浩,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長期從事水文水資源研究,擔任國家973專案首席科學家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基金專案帶頭人,在流域水迴圈的基礎認知模式與類比技術、水資源評價與配置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型突破。出版專著20餘部,獲“聯合國人居環境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二等獎6項。


6 DVDs (Mandarin) / 2016 / 1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中國特色成礦

主講:倪培、高俊、李子穎、曾慶棟、孫衛東、秦克章、徐義剛

本系列系統地介紹了全球三大成礦域的優勢礦床、中國斑岩型礦床的特色;板塊俯衝與成礦的因素;鉬礦床的形成與分佈;成礦流體的形成、物質來源、遷移與成礦元素的沉澱等內容;我國北方造山帶及周邊鄰國得中亞成礦域產出的超大型斑岩礦床,特提斯成礦域;中生帶熱點鈾成礦作用特徵、機理和模式等內容。本系列課程深化了對成礦作用的認識;揭示了俯衝帶、流體成礦等的成礦規律,同時也揭示了眾多新現象,對傳統成礦作用理論提出了新的挑戰。為拓寬找礦思路、指導找礦勘探提供了理論依據。

倪培,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金屬礦床的成礦機理和成岩、成礦過程的流體作用研究。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科技支撐項目,以及全國危機礦山接替資源找礦項目等多項礦產資源類應用基礎研究項目。

高俊,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中亞型造山與成礦作用研究,在高壓-超高壓變質岩、俯衝帶流體作用特徵和造山帶大地構造演化與成礦方面取得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專案、973計畫等12項科研專案。曾任973計畫“中國西部中亞型造山與成礦”專案首席科學家。

李子穎,核工業部北京地質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原子能機構諮詢專家,國際礦床成因協會副主席。主要從事鈾礦成礦理論、勘查技術和資源預測評價工作,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級和國際合作專案等20多項。為我國主要工業鈾礦類型砂岩鈾資源的重大突破和熱液型鈾礦的深部資源突破作出了重要貢獻。

曾慶棟,中國科學院研究員。現任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清華-劍橋-麻省理工低碳大學聯盟執行主任,清華-力拓資源能源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美清潔能源中心潔淨煤技術聯盟首席科學家。目前主要從事清潔能源和大氣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主要課程為《燃燒理論》、《燃燒學Ⅱ》和《能源科學研究中的失敗案例討論》。

孫衛東,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主要從事元素地球化學研究,重點研究親銅元素、高場強元素地球化學性質,進而利用地球化學手段研究地質事件、環境變遷和成礦過程。主持或完成基金委重大專案、創新群體專案、傑出青年專案、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大專案及儀器研發專案、國家973二級項目等。

秦克章,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實地考察了亞洲、美洲、大洋洲等地400餘處典型礦床。是新疆卡拉塔格銅金礦床的發現人,由此揭開該大型成礦帶的勘查序幕;對圖拉爾根銅鎳鈷礦定位預測取得了重大突破;確認岡底斯沙讓鉬礦為西藏首例獨立斑岩鉬礦床,具有大型潛力;對西藏驅龍斑岩銅鉬礦進行系統研究,參與完成勘探報告。

徐義剛,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地幔岩石學及深部動力學研究,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華北克拉通岩石圈減薄、中國東部大陸板內玄武岩成因機制等方面取得具有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8 DVDs (Mandarin) / 2016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球之膚: 草原

主講:陳佐忠、白永飛

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以及其它自然因素,草地退化問題日益嚴峻。草地功能減退,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不容忽視,加強草地的合理利用正在進行。本講座由著名草原專家陳佐忠研究員與白永飛研究員共同帶領我們走進我國錫林格勒大草原,以這樣典型的溫帶草原為出發點,展現草原風貌,結合論據充分的科學觀測實驗與結果,闡釋草地的科學定義、分佈特徵與重要服務功能;展現豐富多樣的草原物種;深入探討草原退化問題,宣導草地的合理利用。

陳佐忠,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聘用教授,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與科技進步獎五項。中國草學會顧問、中國草學會草坪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講師團成員,綠色北京綠色行動演講團成員。

白永飛,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內蒙古草原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站長,草原生態系統功能生態學研究組組長,200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0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4 DVDs (Mandarin) / 2015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球之腎: 濕地 功能與服務

主講:崔麗娟

濕地、森林與海洋共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而濕地素有地球之腎的美譽。這一美譽,即從它為人們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務得來。本講座邀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所所長崔麗娟老師為大家講授,崔老師先介紹了為人類提供各種功能的濕地生態系統的定義及其相關背景趣聞,隨後重點闡釋了濕地生態系統提供的四大重要功能與服務,即支援服務、供給服務、調節服務和文化服務。

崔麗娟,國家林業局濕地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濕地研究所所長,國家林業局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濕地公約》科技委員會委員和特約專家,現任濕地國際的濕地教育、培訓與宣傳工作組專家。


2 DVDs (Mandarin) / 2015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態重建與生態恢復

主講:潘伯榮、魏江春、唐守正、鄔建國、麻浩、 邵軍民、彭少麟、李新榮、王堃、程積民、張新時

該主題講座系統介紹了生態重建的概念及其存在的爭議,並提出了多種生態恢復的方案與途徑,援引大量成功案例展示了我國在生態恢復方面已取得的部分成果,也提出了在生態重建與生態恢復方面面臨的嚴峻問題,指出以工程建設的方式與現代生態學的理念和原則、設計和實施生態重建,是支撐今後人類生態社會發展需球的有效途徑。

潘柏榮,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乾旱區生態環境和植物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先後在極端乾旱地區少灌溉大面積固沙造林、農田和公路沙害治理、優良固沙植物引種馴化、荒漠植物資源利用、以及荒漠珍稀瀕危植物遷地保護與植物分類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填補國內空白的科研成果。

魏江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地衣生物學研究,他在地衣型真菌演化系統生物學研究中描述並發表了新目、新科、新屬各一個及大量新種和新記錄屬種;正在進行世界範圍石耳科地衣專著研究;特別強調和注重表型特徵與基因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地衣標本室;提出了地衣原型標本、地衣菌藻培養物及地衣型真菌系統學資訊三大存取系統。

唐守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資源資訊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森林資源監測、森林資源管理和生物統計方面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後,提出預測大面積森林資源動態的廣林齡轉移矩陣模型,推導出同齡純林自稀疏方程式,根據模型相容性原理提出全體整體生長模型,匯出全林整體生長模型與單木模型之間的關係提出動態森林資源經營管理模式、定量評價經營措施的方法等。

鄔建國,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全球可持續性科學研究所特聘傑出教授,景觀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科學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景觀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和可持續性科學。出版專著10餘部,發表論文150餘篇。

麻浩,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植物學會種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委員會理事、國際種子科學學會(ISSS)會員。在作物蛋白亞基含量、異黃酮、脂肪氧合酶、種子劣變、抗旱性、耐鹽性等特異種質發掘、新材料創制、遺傳研究、機理闡明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現主要從事荒漠生態治理方面的研究。

任海,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主要從事植被生態恢復研究,發現了南亞熱帶典型人工林下鄉土樹種定居限制機理及利用護理植物的解除對策,利用生物技術和生態恢復技術集成方法實現了報春苣苔等28種珍稀瀕危植物野外種群的生態恢復。邵軍民,張家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分管開放型經濟、商務、環保、服務業、外事、旅遊、臺灣事務、僑務方面工作,聯繫開發區、涉外單位和港務經營管理。

彭少麟,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生態與進化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生態學研究。近年來已承擔完成90余項科研課題,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專案,獲省部以上一等獎5項。

李新榮,中國科學院寒旱所研究員、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專案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乾旱區植被生態學和沙地生態水文學研究,發表論文100餘篇,SCI收錄70餘篇,出版專輯2部。目前主持973專案、重點基金、面上基金、中國科學院方向性專案和國際合作等多項課題。

王堃,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草業科學和生態學,參與“三江源”、呼倫貝爾草原治理等重大項目的立項論證,是我國草地生態學領域學科帶頭人。

程積民,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多年來一直從事黃土高原林草生態、植被恢復建造與黃土高原綜合治理及水土保持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在黃土高原林草植被資源與利用、恢復與建設、林草地土壤水分與調控及草地植被演替規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張新時,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從事我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主持了中國高山植被垂直帶系統、中國西部沙漠-綠洲生態系統、內蒙古半乾旱地區荒漠化控制和中國SCOPE-ENUWAR項目專題等數十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近20年來,張新時院士還致力於資訊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是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資訊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


11 DVDs (Mandarin) / 2015 / 275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Price on web-site may not be current and is subject to modification by quotation***



Email :
inquiry@learningemall.com

Websites :
http://www.learningemall.com [ English ]
http://www.learningemall.com.hk [ Chinese ]

Follow us: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