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生态


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



地球之肺: 森林

主讲:李俊清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什么是森林,我国森林的分布和特点,森林与人类起源的关系,森林的生态功能,森林的演替规律,缤纷的森林生物,森林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森林的问题及保护办法、森林的恢复及重建、森林经营等内容。希望本课程能够帮助关注森林的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和认识森林。同时,也希望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有意识地保护森林,科学经营,促进森林的正向演替、恢复和重建。

李俊清,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兼任国务院生物物种种质资源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级生态功能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理事,兼任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总工程师,曾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名师奖。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球之心: 海洋

主讲:方念乔

海洋之所以会被比喻为地球之心,那是因为它在地球上起到了一个“泵”的作用,把地球的血液——水,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各个地方。本讲主要从蓝色的生命世界,盛水的盆子,洋壳的生成与消亡,海洋地质探秘,血脉贲张——海水的运动,洋流,海洋的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上丝绸之路,走向深蓝十个方面介绍海洋的基本概况和特点,为公众认识海洋,了解我国海洋现状提供了有效途径。

方念乔,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海洋地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海洋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着有《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沉积记录基本特征与云南古特提斯研究》。


10 DVDs (Mandarin) / 2017 / 2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与生态文明

主讲:陈吕军

该课程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与实质、必要性与紧迫性、国内外发展现状和研究方法这五个方面,从实践和理论两大维度,全面阐释如何在工业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陈吕军,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水处理与水回用技术研究、生态工业园区设计和规划、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技术研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


2 DVDs (Mandarin) / 2017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环境史与生态文明

主讲:梅雪芹

本课程从环境史的角度着眼于全球,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史进行考察,不断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人们对生态文明的思考,以史明鉴。

梅雪芹,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世界近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英国史研究会和中国史学理论研究会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世界近现代史、英国近现代史和环境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承担“科技、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历史考察”等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表著作有《环境史研究叙论》《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等。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建筑节能与生态文明

主讲:江亿

本课程通过对全球以及中国建筑领域用能状况的分析,提出建筑节能的核心问题,并从南方建筑围护结构、长江流域的采暖等方面详细讲解实现中国建筑节能的典型技术。

江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系统地参与了该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接主持了上百项工程项目,旨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出版的学术论著包括《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系列,《中国建筑节能理念思辨》等。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绿色制造与生态文明建设

主讲:向东

本课程通过对制造与制造业的内涵及重要性的阐释,介绍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侧重揭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而引发对实施清洁生产、绿色设计等方面的必要性及发展前景的深入思考。

向东,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研究员,中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绿色设计、绿色制造、资源化技术与装备等领域的研究。参编专著与教材包括《清洁化生产原理与方法》、《产品绿色化工程概论》、《家电产业与循环经济》等。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煤炭清洁高效低碳发展之路

主讲:倪维斗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新兴的替代能源没有大规模崛起的情况下,中国工程院的倪维斗院士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缓解能源总量要求,彻底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实现绿色经济。

倪维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在建立大型火电机组性能与振动过程在线监测、诊断系统中做出了重要创新性成果;共发表论文二百余篇,著作五部。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生态伦理、生态哲学与生态文明

主讲:卢风

生态文明”并非空洞的理念,本课程以生态危机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伦理学和哲学的层次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详尽的阐释和考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卢风,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伦理学、现代西方价观、科技哲学。 已出版的著作有《应用伦理学与当代生活》《启蒙之后—近现代西方人价值追求的得与失》《享乐与生存—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护》等。


2 DVDs (Mandarin) / 2017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生态文明的工程科学基础

主讲:金涌

本课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创新经济等领域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工程科学原理及实施的主要途径。

金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流态化技术及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工作,发明的湍动流化床新型复合内构件,为我国化工领域中流态化技术的发展及循环经济理论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资源·能源·环境·社会》《低碳经济的工程科学原理》等。


6 DVDs (Mandarin) / 2017 / 1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主讲:钱易

本课程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和意义、生态文明的诞生与实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等几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剖析。

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水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在工业废水处理与城市废水净化等领域取得了令国际环境工程界瞩目的成果。代表性的著作有:《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水污染防治对策》《工业性环境污染的防治》《环境工程手册:水污染防治卷》等。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推动能源革命 建设生态文明

主讲:何建坤

本课程从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格局角度,分析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必要性,制定合理的目标,并提出实现该目标所必须的战略部署和制度保障。

何建坤,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系统分析与能源模型、气候变化应对战略、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发表有《实用线性规划方法及其支持系统》等代表性著作及200多篇学术论文。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消费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主讲:江亿

人类的能源消费主要有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两大方面,未来在消费领域能否实现节能将是人类能否实现低碳节能的关键。

江亿,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人工环境工程学科的倡导者之一,系统地参与了该学科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的建立和发展,完成了多项核心技术研究并接主持了上百项工程项目,旨在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人类创造适宜的室内物理环境。出版的学术论著包括《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系列,《中国建筑节能理念思辨》等。


4 DVDs (Mandarin) / 2017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文明五十讲 - 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

主讲:周浩明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将聚焦点放在“生态设计”上,从原则、途径和技术等方面,通过具体实例,揭示出如何从生态设计中达成低碳减排的效果,折射出生态设计的无穷魅力,并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搭建有效通途。

周浩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可持续设计研究所所长。目前致力于“可持续设计”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着有《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可持续室内环境设计理论》、《生态建筑学》、《可持续的室内设计》等。


8 DVDs (Mandarin) / 2017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震、海啸和火山的力学成因

主讲:邱棣华

本课程从地球结构以及板块漂移学说讲起,重点从力学的角度分析了地震、火山以及海啸形成的原因。围绕这一成因,讲述了地震、海啸和火山对人类造成的破坏,以及如何应对等相关知识,并呼吁公众珍惜地球,爱护大自然。

邱棣华,北京工业大学教授,从事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断裂力学无损检测技术和实验结果与误差分析的教学工作。曾获得市级、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发表教学论文20余篇,编写教材6本(正式出版3本)并获先进教师称号。参加和主持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


2 DVDs (Mandarin) / 2016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横竖看世界

主讲:郝晓光

本讲座中,郝晓光研究员重点介绍了新编世界地图的概念及特点,结合中心论、地圆说、浑天说等学说的演变过程讲述了世界地图的发展历史与沿革,并且以东、西、南、北四种视角,从经度、纬度两种方向,将世界地理和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郝晓光,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学和地球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创性地提出纬线世界地图概念,主编绘制了《系列世界地图》,首次以竖版地势图的形式出版,颠覆了人们对地图认知上惯有的横向思维模式。


2 DVDs (Mandarin) / 2016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探秘

主讲:郑度

郑度院士在本课程中展示了多年来我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论述了青藏高原自然特征与自然地带,主要内容涉及高原岩石圈结构和形成演化,高原隆起过程与环境变迁,生物区系与人类对高原的适应,高原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以及资源、灾害与高原区域发展等。

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家,我国自然地理学的主要学科带头人之一,长期从事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曾主持或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等研究任务,特别是有关高原与山地的地理研究工作,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及其地域分异与格局研究在理论与方法上均有创新。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1998-2003)的首席科学家。他作为主要研究者的“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综合研究”项目于1987年获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4 DVDs (Mandarin) / 2016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水利科技前沿与水安全

主讲:王浩、杨大文、张楚汉、张建云、胡春宏、张长宽、俞锡平、许唯临、金峰、马吉明

该系列系统讲述了我国水利科技前沿与水安全领域目前的发展概况,从我国防洪情势分析与城市洪涝问题、高坝泄洪安全与工程灾害防治、全球气候变化下的水文水资源预测与适应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重点强调了其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殊性,并且援引大量案例展示了我国在水利科技前沿与水安全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指出其对于科学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带头人,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与模拟技术、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型突破。出版专著20余部,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6项。

杨大文,清华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循环过程中的陆-气耦合、生态-水文耦合机理,分布式水文模型方法、水文预报与水资源评估等。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SCI检索论文70余篇。

张楚汉,中国科学院院士,水利水电工程专家。长期从事水利水电高坝工程实践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高坝—地基—库水系统非线性动力损伤开裂分析模型和高坝动静力超载破坏的非连续全过程仿真分析模型。参与或主持了南水北调、北川地震遗址保护等专案。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励。

张建云,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防汛抗旱、气候变化和水利信息化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研究并主持开发了“全国洪水预报系统”、“国家防汛会商系统”、“防汛抗旱水文气象综合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系统,为国家防洪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提供技术支撑。在洪水预报理论研究及应用、设计暴雨和设计洪水应用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胡春宏,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河道整治等领域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与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建立了江河水沙调控与泥沙优化配置理论与模型,有效解决了黄河口流路稳定与治理、黄河下游萎缩性河道治理与塑造中水河槽等江河治理中的工程技术难题。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专著10部。

张长宽,河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河口海岸灾害及防灾减灾、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主持编制了《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和《江苏入海河道河口治导线规划》,负责完成了江苏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和江苏条子泥匡围一期重大工程论证,为实施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提供了技术支撑。

俞锡平,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人事部百千万人才计划国家级人选。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水动力学,海岸泥沙运动学,海岸灾害及防灾减灾。海岸工程若干基础问题研究的成果获2009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

许唯临,四川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坝水力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先后主持国家97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及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数十项。成果应用于溪洛渡、瀑布沟、向家坝等高坝水利水电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

金峰,清华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坝静动力分析与堆石混凝土技术,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承担了我国重大水电工程,如小湾、二滩、洛溪渡、龙滩、鲁地拉等众多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咨询和科研项目,已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十余项。201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马吉明,清华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水利水电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水力发电及其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调节补偿、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及相关问题、工程流体力学及应用。主持过多项诸如三峡水电站、南水北调等多项国家重点水利水电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获得部委级奖励6次,主编与参编专业性书籍5部。


10 DVDs (Mandarin) / 2016 / 2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藻类能源支撑未来城市

主讲:傅鹏程

本课程从藻的生命演化说起,进而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藻类的分类与开发优势;重点讲解了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过程;同时,也谈到了将藻类当做生物能源的发展前景以及需要解决的一些现实问题。

傅鹏程,北京化工大学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藻类生物能源与合成生物学实验室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能源、藻类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共生现象及应用等。


4 DVDs (Mandarin) / 2016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中国水安全体系建设之路

主讲:王浩

全面介绍了中国水资源概况,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极端和突发事件频繁。针对这些水问题,该选题详细分析了导致水问题的原因,以及科学应对的策略和技术支撑,并指出我国水资源科学技术要面向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需求,着力构建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模拟与调控的科学技术体系。

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水资源专家。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项目带头人,在流域水循环的基础认知模式与模拟技术、水资源评价与配置理论与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型突破。出版专著20余部,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6项。


6 DVDs (Mandarin) / 2016 / 1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中国特色成矿

主讲:倪培、高俊、李子颖、曾庆栋、孙卫东、秦克章、徐义刚

本系列系统地介绍了全球三大成矿域的优势矿床、中国斑岩型矿床的特色;板块俯冲与成矿的因素;钼矿床的形成与分布;成矿流体的形成、物质来源、迁移与成矿元素的沉淀等内容;我国北方造山带及周边邻国得中亚成矿域产出的超大型斑岩矿床,特提斯成矿域;中生带热点铀成矿作用特征、机理和模式等内容。本系列课程深化了对成矿作用的认识;揭示了俯冲带、流体成矿等的成矿规律,同时也揭示了众多新现象,对传统成矿作用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拓宽找矿思路、指导找矿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

倪培,南京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金属矿床的成矿机理和成岩、成矿过程的流体作用研究。主持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以及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等多项矿产资源类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高俊,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俯冲带流体作用特征和造山带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方面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计划等12项科研项目。曾任973计划“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专案首席科学家。

李子颖,核工业部北京地质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原子能机构咨询专家,国际矿床成因协会副主席。主要从事铀矿成矿理论、勘查技术和资源预测评价工作,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级和国际合作项目等20多项。为我国主要工业铀矿类型砂岩铀资源的重大突破和热液型铀矿的深部资源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庆栋,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现任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清华-剑桥-麻省理工低碳大学联盟执行主任,清华-力拓资源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美清洁能源中心洁净煤技术联盟首席科学家。目前主要从事清洁能源和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课程为《燃烧理论》、《燃烧学Ⅱ》和《能源科学研究中的失败案例讨论》。

孙卫东,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重点研究亲铜元素、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性质,进而利用地球化学手段研究地质事件、环境变迁和成矿过程。主持或完成基金委重大项目、创新群体项目、杰出青年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及仪器研发项目、国家973二级项目等。

秦克章,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实地考察了亚洲、美洲、大洋洲等地400余处典型矿床。是新疆卡拉塔格铜金矿床的发现人,由此揭开该大型成矿带的勘查序幕;对图拉尔根铜镍钴矿定位预测取得了重大突破;确认冈底斯沙让钼矿为西藏首例独立斑岩钼矿床,具有大型潜力;对西藏驱龙斑岩铜钼矿进行系统研究,参与完成勘探报告。

徐义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地幔岩石学及深部动力学研究,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地幔柱成因、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中国东部大陆板内玄武岩成因机制等方面取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8 DVDs (Mandarin) / 2016 / 2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球之肤: 草原

主讲:陈佐忠、白永飞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其它自然因素,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峻。草地功能减退,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不容忽视,加强草地的合理利用正在进行。本讲座由著名草原专家陈佐忠研究员与白永飞研究员共同带领我们走进我国锡林格勒大草原,以这样典型的温带草原为出发点,展现草原风貌,结合论据充分的科学观测实验与结果,阐释草地的科学定义、分布特征与重要服务功能;展现丰富多样的草原物种;深入探讨草原退化问题,倡导草地的合理利用。

陈佐忠,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聘用教授,曾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奖五项。中国草学会顾问、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讲师团成员,绿色北京绿色行动演讲团成员。

白永飞,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站长,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生态学研究组组长,2008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4 DVDs (Mandarin) / 2015 / 10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地球之肾: 湿地 功能与服务

主讲:崔丽娟

湿地、森林与海洋共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而湿地素有地球之肾的美誉。这一美誉,即从它为人们所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得来。本讲座邀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所所长崔丽娟老师为大家讲授,崔老师先介绍了为人类提供各种功能的湿地生态系统的定义及其相关背景趣闻,随后重点阐释了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四大重要功能与服务,即支持服务、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

崔丽娟,国家林业局湿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所长,国家林业局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湿地公约》科技委员会委员和特约专家,现任湿地国际的湿地教育、培训与宣传工作组专家。


2 DVDs (Mandarin) / 2015 / 50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生态重建与生态恢复

主讲:潘伯荣、魏江春、唐守正、邬建国、麻浩、 邵军民、彭少麟、李新荣、王堃、程积民、张新时

该主题讲座系统介绍了生态重建的概念及其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了多种生态恢复的方案与途径,援引大量成功案例展示了我国在生态恢复方面已取得的部分成果,也提出了在生态重建与生态恢复方面面临的严峻问题,指出以工程建设的方式与现代生态学的理念和原则、设计和实施生态重建,是支撑今后人类生态社会发展需球的有效途径。

潘柏荣,中国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干旱区生态环境和植物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先后在极端干旱地区少灌溉大面积固沙造林、农田和公路沙害治理、优良固沙植物引种驯化、荒漠植物资源利用、以及荒漠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与植物分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填补国内空白的科研成果。

魏江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地衣生物学研究,他在地衣型真菌演化系统生物学研究中描述并发表了新目、新科、新属各一个及大量新种和新记录属种;正在进行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专著研究;特别强调和注重表型特征与基因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地衣标本室;提出了地衣原型标本、地衣菌藻培养物及地衣型真菌系统学信息三大存取系统。

唐守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森林资源监测、森林资源管理和生物统计方面的研究。80年代中期以后,提出预测大面积森林资源动态的广林龄转移矩阵模型,推导出同龄纯林自稀疏方程式,根据模型兼容性原理提出全体整体生长模型,导出全林整体生长模型与单木模型之间的关系提出动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模式、定量评价经营措施的方法等。

邬建国,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及全球可持续性科学研究所特聘杰出教授,景观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景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性科学。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论文150余篇。

麻浩,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植物学会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国际种子科学学会(ISSS)会员。在作物蛋白亚基含量、异黄酮、脂肪氧合酶、种子劣变、抗旱性、耐盐性等特异种质发掘、新材料创制、遗传研究、机理阐明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现主要从事荒漠生态治理方面的研究。

任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主要从事植被生态恢复研究,发现了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下乡土树种定居限制机理及利用护理植物的解除对策,利用生物技术和生态恢复技术集成方法实现了报春苣苔等28种珍稀濒危植物野外种群的生态恢复。邵军民,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分管开放型经济、商务、环保、服务业、外事、旅游、台湾事务、侨务方面工作,联系开发区、涉外单位和港务经营管理。

彭少麟,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生态与进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生态学研究。近年来已承担完成90余项科研课题,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项目,获省部以上一等奖5项。

李新荣,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干旱区植被生态学和沙地生态水文学研究,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70余篇,出版专辑2部。目前主持973项目、重点基金、面上基金、中国科学院方向性项目和国际合作等多项课题。

王堃,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为草业科学和生态学,参与“三江源”、呼伦贝尔草原治理等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是我国草地生态学领域学科带头人。

程积民,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多年来一直从事黄土高原林草生态、植被恢复建造与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及水土保持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在黄土高原林草植被资源与利用、恢复与建设、林草地土壤水分与调控及草地植被演替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张新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我国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主持了中国高山植被垂直带系统、中国西部沙漠-绿洲生态系统、内蒙古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控制和中国SCOPE-ENUWAR项目专题等数十项国家重大科研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近20年来,张新时院士还致力于信息生态学、全球生态学研究与发展,是我国数量植被生态学和国际信息生态学研究的创始人。


11 DVDs (Mandarin) / 2015 / 275 minutes

[Go top]

>>> Add Cart <<<

***Price on web-site may not be current and is subject to modification by quotation***



Email :
inquiry@learningemall.com

Websites :
http://www.learningemall.com [ English ]
http://www.learningemall.com.hk [ Chinese ]

Follow us: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linkedin